第125章 三国(五十六)上(9 / 14)
间的灾祸甩锅在小皇帝身上的人,也安静了下来。他们都不是放弃了,不过是蛰伏下来,等着下一个机会,酝酿着下一个借口罢了。
迁都洛阳后,民间暗潮不断,朝廷一直不太太平,而在曹操建议的祭天之行之后,政令的传达明显通常许多,而当如今依托于当小皇帝的朝廷越来越安稳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看不惯曹操了。
曹操如今的地位超脱于众人之上,无论是民间影响力也好,实权也好,都亮眼的让人不舒服。而最关键的是,小皇帝对他有一定的倾向,使得诸位大臣都感觉到了一阵不安。但要说起来,最让他们不安的,还是小皇帝对于他的信任,他们实在不能理解这种,谜一样的君臣相得的气氛。
曹操虽无涉政之名,确有涉政之实,只不过,他不常呆在洛阳,但是依托于洛阳和兖州的距离,他呆不呆在洛阳,只差一个上朝的区别而已。
反而他驻守在自己的封地之上,还给了人他远离中枢,轻忽权力、安分守己的错觉。
但是敏感的汉臣们都能发现,小皇帝的很多决策之中,都带着明显的兖州风格?什么是兖州风格呢?就是他们现在很恼火的,高效率,以数据为主、以及复检、抽查,考核等审核制度并行。
如果让曹操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恐怕他会觉得非常冤枉,因为,这一切其实真的不是他干的。
曹操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如果自己插手朝政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小皇帝现在年轻,又因为他的主动退让,对他好感度倍增,看似会蜜月期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这一切都是非常短暂的,当小皇帝成长,手握权柄,雄心飞扬之时,亲近就成了亵玩,关心就成了干政。
他曹孟德到了那时候定讨不了好。曹孟德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当然不会,他只要稳坐钓鱼台即可。
他手上握有当今大汉国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而且全是他自己的。
虽然也因此导致养这些兵士,花费了他大量的心力和金钱。
但是依托于曹军的军屯制度,在没有战争的时候,这些兵士们本身也是曹军的劳动力,还是特别强壮特别会干农活的那一种。
加上陛下不知道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投桃报李,假装忘记了,他并没有往兖州和豫州,再派遣新的盐官和铁官,这一部分收入除却为曹军提供了大量的兵器原料之外,还帮助他们有了改善农具的资本。
说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