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北宋(二十五)(6 / 13)
椒盐排条的成本几乎都在椒盐和油上头,对于金华人来说这二者都不是问题,等家里小崽子嘴馋了,切上些猪肉自己偶尔小奢侈得炸一下,岂不是省下了这五十文钱?
正是利用这种贪图便宜的心思,夏安然就能将“猪肉是可以吃的,只要做得对味道也是不错的”,这个想法植入人们的心中。
等到过些日子天气回暖了,再将阉猪的技术传出去……然后找几个当地的名士代言,应该就能带起品尝猪肉的风尚吧。
为什么要推广猪肉?
初时夏安然的想法很简单,就和他在三国时候推广食用豆制品和鱼干一样,为了补充蛋白质。
宋朝人们普遍富裕,再这里的人并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蛋白质缺乏的问题,但是宋人崇佛,这种风尚自上而下,但凡名士大家都会和佛教牵扯上些关系,固然这是因为先帝崇道,执政期间道家不可避免得张扬引起了民众对于道教的逆反心理,也是因为佛教便于政府管理民众而做的有意推广。
至于高官名士信佛就更简单了,宋朝当官的压力大啊,这时候又没有心理医生,有些话也不能对着旁人说,官员也需要发泄口,会打禅机嘴巴又牢的高僧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优秀的发泄口。
但是佛教盛行也带来了民众以食素为上的习惯,就后世来说这的确是个好习惯,但是宋朝民众可不像后世的办公族,他们中也有不少从事重体力劳作。
在坐船北上汴京的时候夏安然便发现一种古怪情况,上至船员,下至搬运工,这些从事重体力劳作之人食用的也是以素为主,佐以鱼汤和咸鱼、米饭,很少吃肉,问了之后才知道。
因为这些人往来汴京和他区之间,自然紧跟汴京时尚。汴京以食用羊肉为荣,故而这些人便将吃猪、鸡鸭肉的钱省下来去市羊肉。而有趣的是,大宋国家中心的汴京城的百姓其实并不忌讳吃用猪肉,在汴京城留下的记载中,街坊之间猪肉的消耗量仅次于羊肉同鱼肉,和鸡鸭肉几乎持平。
不要觉得这种行为非常愚蠢,想想现代有多少学生、打工族省吃俭用宁可去买个肾机,也不愿意购买较为廉价、实用的平价手机吧。而作为对比的是,中高层阶级对于购买手机却较为随意,基本是哪种好用购买哪种,并不追求品牌。
这些船工便是如此,虽然过程可能困难,但是只要想到屯上三五个月就能买一点羊肉归家,羊肉烹煮的味道可以让四邻都能嗅到,这是多大的虚荣,这些船工便能够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