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另外一种因祸得福(3 / 4)
取材,征集东北地区蒙古牧民手中数量庞大的马匹为自己使用,在改良蒙古马种方面可谓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利用本国花了大价钱引进西方马种改良之后的马种,依葫芦画瓢按照当年改造自己国家马匹办法,引进英国马对蒙古马进行了同样的改良,培育出了数量不少的优良马匹。
只是还沒有來得及推展,整个毗邻蒙古牧场的龙江和黑河地区就丢了,推广未成,反倒是让杨震捡了一个大便宜,仅仅在嫩江两岸的几个关东军军马场之内,就缴获了两万多匹有着蒙古马耐粗饲料,善于长途行军的长处,运力却比蒙古马大的多的新马种。
杨震知道后世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挽马三河马,就是在ri本人在自九一八事变后,引进英国马改良的蒙古马基础上,又混合了俄国的奥尔洛夫良种马、后贝加尔种马改良出來的,但真正的老底子,还是ri本人利用英国马和阿拉伯马改进的蒙古马。
得到这批优秀的改良马后,杨震几乎可以用欣喜yu狂來形容,除了抽调了三千匹调拨给骑兵部队,用來扩编之外,剩余的全部在现有的蒙古马足够使用的情况之下,都被他留作种马,至于部队使用,先暂时用相对差一些的蒙古马代替。
蒙古马挽力的确与这些改良马相比,差了一些,但耐力和耐粗饲料的天xing,却是一般的马匹比不上的,而且最关键的是数量庞大,仅仅嫩江地区就有几十万匹的数量,即便超编,也足够部队使用的了。
不过虽然这些优良马匹一时还无法补充部队使用,但杨震相信只要依托嫩江平原优质的草原以及规模庞大的蒙古马群用心培养,最多两年自己就可以获得大批的优秀挽马,到时候,挽力相对差一些的蒙古马就可以淘汰了。
有了数量充足的蒙古马、大批现成的优秀种马,再加上军区去年夏季会战之前,自己从江北引进的一千匹顿河、后贝加尔等优质种马,在江北专家的配合之下,与东北地区普遍使用的蒙古马进行改良的后的新马种,去年培育出來的上万匹新马以及刻意培养出來的几千匹骡子逐渐进入成熟期。
这些缴获的,以及自己培养出來优质的马匹,再加上嫩江地区本地数量相当庞大的蒙古马和东北土著马,当然还有那些虽然沒有繁育能力,但是力气却要比普通马匹大的多的骡子,部队对于优秀驮马的需求,得到了根本的缓解。
也正是手头第一次有了数量充足的马匹,杨震才决定采取混编的办法,解决部队ri益增长的对后勤运输能力的严重依赖xi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