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雄起(4 / 9)
期的“南混”,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只顾一己私利,不识大局。这些人在朝堂上你争我夺,极大地消耗了政权的能量。
这些人要么贪污腐化、飞扬跋扈胡作为(阉党、马阮集团),要么自视清高、眼高手低嘴过瘾(东林党)。无论哪一类,本质上都是结党营私,置政权最大利益于不顾,“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将国家拖入绝境。
即位伊始,朱聿键便开始着手整顿吏治、消除党争。在官员的任用上,朱聿键摈除门户之见,提出了“用舍公明”的方针,广泛搜罗人才。他任命三十多人为内阁大学士,一举打破明朝自开国以来最庞大内阁的记录。
朱聿键爱才、惜才,对一切不屈服于清廷的人,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能力水平如何,朱聿键都敞开大门吸纳,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士英。
当时,鲁监国是东林党掌权,马士英混不下去,因为跟郑芝龙是好友,就准备投靠福州政权。朱聿键相当欢迎,但遭到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为了不犯众怒,朱聿键只能妥协,马士英未能入闽,被责令在江浙一带“图功自赎”,但确实体现出朱聿键的“用舍公明”。
在监国时期,朱聿键亲自撰写三篇《便览》,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其中有一句写道:“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不然,立败之道也。”这显然是针对祸国殃民的党争有感而发。
在吏治方面,朱聿键不仅向党争开战,还大力惩治贪腐,严格执行“小贪必杖,大贪必杀”的规定,有效地缓和了官民之间的矛盾。
除了对外策略调整、对内整顿吏治之外,隆武皇帝朱聿键最突出的功绩,还在于妥善地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此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崇祯、弘光两朝基本上都没有遇到,但隆武政权必须直面,如果继续回避或者维持现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问题就是:怎样对待和处理在清军的威逼下已经剃发的百姓?
当时,很多百姓从“敌占区”一路南逃,其中有没剃头的,也有被剃头的。事情本身并不奇怪,清军带着砍刀来,要么剃头,要么砍头,只能选一样,能跑的早跑了(没剃头的那部分),跑不了又活下来的,当然只能秃着前顶。
对被剃头的人,怎么处理?二选一:A.不杀;B.杀。
选A?剃头者就是归附清朝的叛徒,叛徒比敌人还要可恨。对于这些“贪生怕死之徒”,怎么能够宽容?要按照崇祯的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