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雄起(5 / 9)
格,不灭你九族就算客气的了。实际上,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的军队最开始对这些被剃头者都是一杀了之。
选B?百姓也是被逼的,既然选择南逃,说明心理上是抵制清政权的。如果大开杀戒,无异于滥杀无辜,政治上将造成极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归附自己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地滥杀,等于是把这些力量推向自己的敌人。
杀也不妥,不杀也不妥,这个问题确实相当棘手。
显然,朱聿键选择了A。实事求是地说,做出这个决定,是要承担极大风险的,对“贪生怕死之徒”网开一面,至少得给个说法吧?参考一下古往今来对己方战俘的处理,便能深刻领会这种思想的强大惯性。
另类朱聿键的高明就在这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新难题,朱聿键给出了一个新提法:“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因此“兵行所至,不可妄杀”。
——什么是水平?这就是水平!归类于“难民”,所有难题得以完美破解!
“无发为难民”,短短五个字,如同一道光芒,划过历史长空里的漫漫黑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这就是人性的光芒!
我深信,另类朱聿键若是生在太平之年,必是一位治世明君,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如。
挖墙脚
尽管隆武皇帝朱聿键有逆势崛起的雄心壮志,但或许是因为常年蹲在大狱,他对江湖的险恶明显认识和准备不足。很快,残酷的现实如一盆冰水,将他浇得寒彻心骨。
朱聿键想有所作为,但总是不乏有人跟他叫板。一个血统疏远,还蹲过大狱的人居然做了皇帝,当然会有一些人不服气。
前面提到过,浙江政权的监国朱以海就是其中之一。
在督师张国维的竭力坚持下,朱以海重登监国之位,实际上就是不承认隆武政权的领导,紧挨着的浙、闽两地转入“面和心不和”的对峙状态。
由于浙江没气力,福建没兵力,两方虽然相互不买账,所幸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但是没有武装冲突并不等于没有冲突,武的搞不起来,就从文的下手。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隆武、鲁监国开始互相挖墙脚。
在浙江政权中,有一部分人赞成与福州政权联合(“右派”),隆武皇帝就派人加紧笼络。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朱聿键派都御史陆清源携十万白银前往浙江,名为“犒师”,实际上是“拉拢腐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