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5 / 12)
次年二月初五,弹尽粮绝的清军被迫出城讲和,企图拖延时间以待增援。结果,时间倒是拖延了,但是援军迟迟不到。没办法,张存仁也是“光杆司令”一个。
四月初五,义军攻陷福宁州。
除了朱常湖的义军以外,兴化府也在七月爆发了王继忠、王时华等人组织的绅民起义,并于八月将兴化重重围困。十一月,清福宁道彭遇恺、巡按御史周世科赶来救援,义军被迫撤入山区。由于福州遭到朱以海的“浙系”军队“骚扰”,周世科率军回援,义军再次出山围攻兴化,一直相持到次年春天。
永历二年(1648年)初,被郑芝龙胁持降清的隆武大学士朱继祚获得清廷批准,从北京返回原籍福建莆田。朱继祚一回来就“原形毕露”,坚定支持义军的抗清斗争,并秘密策反了彭遇恺作为内应。义军会同“浙系”杨耿的军队发起总攻,里应外合攻取兴化,守将张应元溃败,逃往仙游。
至此,福州已完全处于“浙系”、“地方系”朱常湖义军和朱继祚义军的包围之中,几乎成为一座孤城。
吴胜兆的反水
几股错综复杂的势力将福建搅成了浆糊,陷落已久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不消停,同样上演着“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十六日,投降清军后担任苏州、松江提督的前明降将吴胜兆宣布“易帜”,掀起了长江下游南岸抗清的新高潮。
一个地方军事主官反水,总得有原因吧?
民族大义?——狗屁!要是有大义,当初直接成仁拉倒,投哪门子的降?
嫌官小?——清廷挺够意思了!吴胜兆以前在明军中不过是担任指挥之职,属于下层军官,能够升迁苏松提督(相当于苏州、松江军分区司令员)已经很不错了。要不是因为他的“辽人”身份,又跟随多铎大军南下屡立战功(由于弘光军队一触即溃,功也比较容易立),想做提督?做梦去吧!再说了,吴胜兆在弘光政权垮台后就担任此职,如果真嫌官小,早撂挑子不干了,何必苦苦等待两年?
到底是什么逼反了吴胜兆呢?——答案:自找的!
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吴胜兆奉命开赴吴江围剿太湖义师。吴江是他的辖区,吴胜兆自然义不容辞。不过,正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动武,吴胜兆更加恣意妄为、肆无忌惮,他一边剿贼,一边抢劫。最后义师要么被剿灭,要么被吴胜兆收编,江苏、浙江边境被搅得鸡犬不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