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7 / 12)
为了坚定吴胜兆的决心,戴之俊、吴著谎称钱谦益在苏州被抓了,煞有介事地说吴胜兆很快就会受到牵连。一旦被清军拿获,吴提督的项上人头可就不姓吴了!一番“讹诈”之后,戴之俊又给吴胜兆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可以利用陈子龙的关系,与舟山的黄斌卿接上线,寻求支援。
身处旋涡之中,性命堪忧,又有“后门”可走,反水有了底气,吴胜兆终于下定最后的决心——反他娘的!
“后门”陈子龙不用多介绍了,著名的“愤青”一个。弘光政权覆灭后,陈子龙在太湖地区组织义师抗清遭遇失败,此时正在故里松江闲居。戴之俊登门求助,陈子龙欣然应允,一面写信联络黄斌卿,一面派友人夏之旭去见吴胜兆,坚定其反水决心。
吴胜兆的计划是以所率四千兵马夺取苏州、松江,黄斌卿的援军布置到江阴、镇江一线,牵制南京的援军。苏、松得手后,两军会合,夺取南京。
清军忙着清剿福建、广东和湖南,南京的兵力十分空虚,这个作战计划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这次行动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尽管有陈子龙的来信,但一味只图自保的黄斌卿不想跟着瞎掺合,免得惹火上身。
清代文学家全祖望评价黄斌卿“怯于大敌,而勇于害其同类”,实在是一语中的!
幸运的是,舟山虽然是黄斌卿的地盘,但张名振、张煌言等“浙系”将领也驻扎在舟山,未必是黄斌卿一个人说了算。张名振、张煌言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苏松可以作为前沿基地,联络太湖一带仍在活动的义师,一举扭转长江下游南岸“敌占区”的力量对比,发展抗清运动。
黄斌卿难排众议,被迫同意派出水师响应吴胜兆反水,双方约定四月十六日举事,吴胜兆派部将詹世勋、高永义到江边接应援军。
在沈廷扬(时任户部左侍郎、总督浙直水师)、张名振、张煌言、蔡聪(黄斌卿小舅子)的率领下,舟山水师浩浩荡荡驶向长江口。
做“海漂”必须永远牢记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
四月十三日,舟山水师在崇明岛附近遭遇飓风,船只损毁比较严重,主要将领纷纷落水登岸。由于是在“敌占区”,除了张名振在一位僧人的暗中保护下返回舟山外,登岸的将领先后被清军俘获。张煌言运气比较好,据他后来回忆,自己“陷虏中七日,得间行归海上”,最终还是回到舟山。沈廷扬和蔡聪就比较惨了,被清军抓个正着,于七月初三慷慨就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