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4 / 18)
扭转天下局势的大地震爆发,拉开了南明“中兴”的序幕!
起义后,金声桓力邀赋闲在故里的东林党元老姜曰广出山,主持大局。由于不知隆武政权消息,刚开始还奉隆武为正朔,后来得到消息,方才改奉永历为正朔,并派人乔装前往广西,向永历朝廷报告情况。
南昌高举义旗,吉安、饶州(今江西波阳)、袁州等府纷纷响应。二月,王得仁率部进抵九江,九江总兵冷允登开城迎接,九江知府吴士奇也归附了起义军。至此,除了南赣巡抚刘武元、南赣总兵胡有升、副将杨遇明等据守赣州、南安两府,参将康时升据守广昌府外,江西其余府县像变魔术一样,奇迹般地回到了南明的怀抱。
上一次将江西“变色”用了五个月,这一次“变天”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金声桓堪称“速度体”。不过,此时的金声桓必须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办?
事实证明,“革命”成功之后选择走哪条路,不见得比“革命”本身容易。起义成功的金声桓还没有心思欢呼胜利,因为他面临着五种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东西南北中”:
东——进取福建、浙江,接应郑成功、鲁监国等部;
西——收复湖南,向永历朝廷靠拢;
南——拔除盘踞在赣南的“钉子户”,伺机入粤剿灭李成栋;
北——从九江出发,顺江进取南京;
中——蹲在家里,什么也不干。
我们先结合当时的形势,通过排除法替金声桓分析一下。
“西方案”应当最先被排除掉,其一,地皮不熟、后勤补给困难的金声桓未必是“三王”的对手;其二,湖南是何腾蛟的地盘,即便能打胜,账也不好算。
“东方案”也不靠谱,福建、浙江早就被“浙系”、“闽系”、“地方系”搅成了一团浆糊,如果再加一个“赣系”,就算是祖冲之、刘徽灵魂附体,恐怕也扯不清这笔烂账。
“中方案”相当于等着挨揍,不符合金声桓的性格。如果想挨揍,早就等着多尔衮下诏令拿自己开刀了,何必等到现在?
“南方案”似乎也不妥,先不说易守难攻的赣州能否顺利拿下,即便占领赣州,筋疲力尽的金声桓未必是李成栋的对手。想指望广西的永历军队配合,抄李成栋的后路?没睡醒吧?
“北方案”更扯,拿着一口奶锅,就敢烙大煎饼?不过仔细琢磨琢磨,也不是没有创造奇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