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5 / 18)
可能。
其一,清军此时主要在湖南、福建用兵,从没有想到江西会有麻烦,因此长江沿线防守极其薄弱,能否凑出一万人还要打个问号。除了留守江西以外,金声桓还能派出多少人呢?保守估计,二十万!
其二,金声桓在江西搞大动作,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安徽响应相当积极,抗清义师活动频繁。
其三,极具政治意义的南京一旦被攻破,南明的感召力将呈指数级增长,江南的形势极有可能发生逆转,大量的降清军队纷纷倒戈并非痴人说梦。
总之,“北方案”的风险低于“西方案”和“南方案”,高于“东方案”和“中方案”,但预期收益与其他方案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当是“风险投资”的首选方案!
幕僚胡澹虽然不懂什么“风投”,但同样看到了夺取南京对于扭转江南局势的重要意义,极力向九江的王得仁建议顺江而下,直逼南京。胡澹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战术:“以清兵旗号服色顺流而下,谎称章于天求救者。”
王得仁认为比较靠谱,一面派人前往南昌请示金声桓,一面派兵攻打上游的蕲州,为顺江而下做准备。虽然蕲州不克,但王得仁的部队已经控制了九江上游的黄梅、广济(今湖北武穴),令自顾不暇的湖北清军不敢贸然进犯。在九江下游,安徽的太湖、宿松、潜山、英山(今属湖北)等地义师活动频繁,可以沿路为金声桓的大军提供作战支援、地形向导和后勤补充。
天赐良机,准备开始!
没文化,真可怕
就在踌躇满志的王得仁准备出征之时,突然接到南昌传来的消息——“北方案”被金声桓否决!
王得仁囧了:什么情况?
如此大好机会,为什么金声桓选择放弃呢?
或许只有一种解释:没文化,真可怕!
南昌举事时,江西掌印都司柳同春下落不明,估计是潜逃到南京“报案”去了。既然清军已得知江西的情况,想穿着清军制服浑水摸鱼已然是不可能了。当然,这只是战术上的因素,手握二十万大军,穿着明军的制服强攻也未为不可。
真正让金声桓决定放弃的,是战略上的考虑。不是他自己的考虑,而是部将黄人龙的考虑。黄人龙认为,只要大军从江西走出去,无论攻上游的武昌,还是攻下游的南京,都是死路一条,因为赣州还在清军的手里。
赣州有这么重要吗?不是重要,而是相当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