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9 / 18)
更重要的是,按这个规则排列,能打的人投诚时间比较晚,因而层次较低,层次较高的人大多实力不济,反而对清廷死心塌地,这太符合当权者的期望了!
吴胜兆、金声桓不适应这个“潜规则”,他们天真地认为功劳越大理应封赏越多,却不知道清廷还打这种“血统论”的小算盘。心里憋屈,又遭遇相当无耻的文臣压迫,大腿一拍就反水了。
李成栋也一样,凭借多年战功,他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两广总督。但等到任命下来,李成栋傻眼了:当初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僚”佟养甲成了总督,他连巡抚都没能混上(佟养甲一起兼了),只得到一顶两广提督的帽子。
凭什么?就凭佟养甲出自“辽人”世家,是正儿八经的汉军正蓝旗人!
干活少不了,封赏靠边站。——这就是金声桓、李成栋人生的宿命,也成为他们奋起“易帜”的内在原因!
光有内因也不行,不然李成栋早反了。他虽然心里憋屈,但环顾一下四周,西面的“逃跑帝”一直在跑,东面的福建是一团浆糊,北面的湖南朝不保夕,南面的大海浩淼无垠,李成栋最后还是决定忍气吞声。
李成栋“易帜”,缺少的不是理由,而是勇气!
李成栋决定“易帜”,因为他找到了勇气。这份勇气,来自“岭南三忠”前赴后继的抗争,来自金声桓掷地有声的倒戈,来自何吾驺矢志不渝的策反,来自爱妾赵氏的以死相逼。
勇气,终于在李成栋的内心中化作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于是,“毁三观”2.0横空出世!
李成栋的选择
李成栋“易帜”后,盛情邀请永历朝廷返回广东,移跸省会广州,但遭到瞿式耜的激烈反对。他担心朱由榔从自己的地盘上溜走,变成别人的傀儡,因此极力主张移跸桂林(朱由榔已逃到南宁)。
永历朝廷这下热闹了,皇帝在南宁,首席文臣瞿式耜在桂林,最有实力的武将李成栋在广州,稀里糊涂就成了三个“首都”一起办公。
不过,这种混乱的局面很快就有了改观。经反复协商,掌握军队的李成栋占了上风。八月初一,朱由榔搬回了原点——肇庆,未能如愿的瞿式耜愤然留在桂林。
朱由榔原本已经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但金声桓、李成栋的“义举”让他看到了希望。特别是李成栋反清归明,“三王”军队悉数撤出湖南,广西东面、北面的军事威胁荡然无存,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