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14 / 18)
受永历朝廷的册封。其中,李来亨率领的忠贞营旧部,还有郝摇旗的部队,曾经都是永历军队中的劲旅。
——东南沿海有“浙系”和“闽系”,名义上遥奉永历正朔,以水战见长,特别是郑成功部,拥有当时全国最强悍的水师。
——“地方系”,即遍布全国各地的义师,力量不均衡,成分更加复杂,唯一的共识是抗清,充其量可作为“民兵”使用。
如此复杂的局面,想“合流”,谈何容易!
看似不靠谱,钱谦益却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契机——“长江大会师”!
我们先沿着长江看一下各方的态势:
三峡以上——基本上由孙可望控制,清军李国英部盘踞在嘉陵江上游的保宁(吴三桂、李国翰主要在陕西汉中驻防);
三峡——“夔东十三家”;
江汉地区——清军,目前是洪承畴率领的少数汉军。永历八年(1654年)四月后,屯齐率领的尼堪残部从湖南撤至武昌。经历衡州惨败,又在湖南与孙可望纠缠了一段时间,屯齐清军损失惨重,主要任务是待命回京休整;
安徽沿岸——处于半真空状态,清军基本不设防;
南京以下——清军以岸防为主,防备东南沿海水师入江;
海上——郑成功、鲁王水师的天下。
可以发现,长江就是一条纽带,将实力最强的南明武装联系到了一起。如果能在长江一线形成“合流”,抗清形势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按照“合流”计划,孙可望在江之头,郑成功、鲁王在江之尾,抗清武装便可能从各自的“一根筋”,变成大家一起“两头堵”,一举拿下南京、安庆、九江、武昌等沿江重地,依靠“战神”李定国的部队,对江南的清军“关门打狗”,夺取半壁江山,再图北上恢复。
永历七年(1653年)七月,奉钱谦益之命前往西南联络的姚志卓抵达贵阳,面见了孙可望,后又到安龙觐见朱由榔。钱谦益“长江大会师”的宏伟计划,得到了朱由榔、孙可望的支持,他们都认为这个“合流”计划相当靠谱。
钱谦益利用刘孔昭(弘光覆灭后投到鲁王麾下)的关系,联络上了张名振、张煌言。二张对这个计划更是喜出望外: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咱早就未卜先知,在长江口蹲着了。
张名振还给钱谦益吃了一颗定心丸:江浙一带粮食多,郑成功肯定会支持这个作战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