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山县有朋(8 / 11)
组阁的政党内阁制实现了,从此出现了所谓政党内阁。如果仅就政党内阁来说,在原敬内阁之前1898年成立的大隈重信·板垣退助内阁(所谓“隈板内阁”)也是以宪政会为支持基础的,但由于内部意见分歧而毫无建树,仅四个月便垮台了。而且大隈重信首相虽为宪政党党首,但不是众院议员,加之他拥有爵位,所以原敬内阁才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政党内阁。
如果仅从由党人担任阁僚这一点上看,1900年10月成立的第四次伊藤内阁也可以称为政党内阁。那届内阁中除陆军、海军、外务三位大臣以外的阁员全部是政友会党员,伊藤是政友会总裁。但伊藤与大隈一样是拥有爵位的元勋,不象原敬那样是众议员。原敬是第一个在众院拥有议席的首相。名义上首相是由天皇降旨任命的,但作为政府之长的首相能从以国民为基础的议会中登场亮相,意义重大。日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君临国民、高高在上的政府第一次被建立在国民基础之上的政府所代替。原敬成为首相的意义不单纯在于实现了政党内阁,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原敬内阁在内外政策上有系统的政策构想,并按此实施。政党政治下运营政权的基本特点就在于提出政策主张,争取获得国民支持。
从这个观点出发,原敬积极从官界和财界内发展有才能的人加入政友会,以期提高制定政策能力,使政友会有质的发展。以往的政党打着自由民权运动的旗号,多为豪言壮语派和演说派,缺乏近代政党所必需的制定政策能力和经济运营方面的优秀人材。对于以政党政治取代藩阀政治为目标的原敬来说,当务之急是培养有国策担当能力的政党和人材。原敬内阁提出的“四大政策纲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政友会打出的政策构想。
为什么原敬的政党内阁能够取代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执国政之牛耳的藩阀官僚政权呢?背景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民主主义高涨,形成国民要求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时代大趋势。寺内内阁由于米骚动和出兵西伯利亚而遭到批判,走投无路的寺内正毅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首相职务,将继任首相人选问题全部委托给素有“首相制造者”之称的山县有朋。山县推举元老之一的西园寺公望为首相,但西园寺称疾固辞,并说服了山县,推荐原敬出任首相。原敬立即开始接近事实上掌握着首相任命权的山县有朋,就当时政局交换意见。
山县虽然支持寺内内阁,但采取就事论事的态度,在很多问题上对第一大党政友会采取了合作的姿态。原敬坚信藩阀官僚内阁已走到尽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