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61(2 / 5)
几面之缘的,私下一起喝过茶吃过饭甚至品过酒的都要查,排除里面的贤王的暗桩后,余下的只要智谋过人,将他们派遣到质子的身边,效果可能比翰林院的那些书呆子强。当然,这是针对秦凌而言。换了另外两位质子,需要的就不单是智谋超群了,还得有足够的胆识,甚至可以派遣一名有过战绩的武将暗随比较好。”
秦凌说到底还是贤王儿子,三王之中贤王的封地最大,在朝中的权柄也最大,放秦凌回去,说好听的是去搅贤王的浑水,彻底搅得改天换地才好;说不好听的,放虎归山也有可能。秦凌那个品性,谁也说不准是不是下一个贤王。
当然了,若是秦凌顶替了贤王世子,顺便弄死了贤王,自己把王爷当,要统御贤王的封地少说也要五六年,再重新收拢在皇城里的暗桩又要好些年,至于朝廷里贤王的支持者们,那就不知道还能够收服多少了。毕竟,只要秦衍之不做天怒人怨的事,不昏头昏脑搞个外戚专权,或者跟先皇一样突然急病暴毙,秦凌能够重新回到朝堂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不过,凡事都要防范于未然。所以魏溪才提议去寻找在皇城里与秦凌有过瓜葛之人。这个瓜葛有好有坏,有人以践踏弱者为荣,有的人却喜欢‘帮助’弱者。前一种是真的蠢人,后一种绝对是眼光长远的聪明人,聪明人一般都有所求。抓住聪明人的弱点为自己所用,就是魏溪提醒秦衍之的最终目的。
至于余下的两位质子,要额外增加一位有军功的将领则是为了培养傀儡。人蠢没什么,要控制一个蠢人也很容易。既然朝廷准备放他们回去,自然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去感受什么父慈子孝,而是为了□□。主子蠢,下属就必须聪明,有出谋划策的文官,有可做刀剑的武人,再加上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威慑时不时犯蠢主人,也就万事俱备了。
太傅给了秦衍之大方向,魏溪再给细化,秦衍之原本模糊的计谋瞬间清晰起来,他站起身来,道:“朕总觉得让你做医女,整日里钻研药膳实在太大材小用了。不如来朝安殿,做朕的侍诏吧!”
侍诏,顾名思义是撰写圣旨、文书和档案的官员,大多是翰林院学士担任,官居从四品。当然,大楚皇帝们大多‘节俭’,一个官员身居数职的情况很参见。比如这侍诏不单要会写圣旨文书等,还得兼顾侍讲,给少年皇帝讲古,说民生,评士农工商,前几年打仗,还得隔三差五的给皇帝讲各朝各代的各大战役。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给大楚皇帝们做翰林的学士们的学识必须无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