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部分(3 / 7)
同行。”
“完全同意。”
“那我就不说外行话了,行吗?”
“啥意思?”彩虹小脸粉红了,“刚才我说的话是外行吗?”
“这样吧。我先问你,主体的英文是什么?”
“Subject。”
“Subject在语言学上的解释是——”
“主语。”
“主语在一个句子里的首要功能是——”
“引导动词,是动作的主人。”
“很对。那么你说说看,主体是什么?”
“人的行动能力,人对自身经验能够清晰阐述的能力。”
“那么,回头过来,个体的英文是什么?”
“Individual。”
“我们常说,要相信集体的智慧,不要搞个人主义,是指的什么?”
“嗯……”彩虹眨眨眼,“是指一个人不能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把事情办得很漂亮。”
季篁又叹了一口气。
“怎么,又错了?”
“没错,就是缺乏理论深度。换一种说法,换一种说法。”
“个体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行为和心理动机的一种理想的、浪漫主义的阐发。有时阐发得过了分,不符合实际,那就成了个人主义。”
“多么聪明的分析啊!可见‘自我’、‘主体’和‘个体’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你自己一下子全分析出来了。很清晰、很透彻。”
“季老师,您是不是特有成就感,特觉得我孺子可教……”
“不敢——”
“我可以进一步问你一个问题吗?”彩虹笑着说。
“说吧。”
“请问主体和对象究竟是什么关系?在现实的重压下,作为主体的我们还能够行动,还有勇气阐释吗?”
季篁微微扬眉:“当然能。”
“莎士比亚说: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彩虹,这句话的关键词是‘no to be’。人活于世,争取的不过是一个身份,身份给了你安全、给了你意义、给了你存在的价值,” 季篁淡淡地说,“而你所要做的,是抵抗身份带给你的种种诱惑。你要勇于not to 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