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部分(3 / 6)
最幼。傅、朱二人青梅竹马,及至年长,又相倾相爱。1927年,由朱梅馥叔父作媒,与傅雷定下了婚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1907年4月7日(阴历三月初七)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渔潭乡酉傅家宅(现南汇县下沙乡王楼村五组)。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正直的作家和严谨的艺术家、教育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傅雷的声誉则流传于中国人的社会,他对中国近数十年来的文化贡献颇巨,尤其作为一个文化人,在修身处世的坚毅和工作态度的认真上,足为后辈取法者良多。
傅雷长子傅聪,今日己是国际闻名的青年钢琴家,其演技日在衍进中,前程似锦。
傅敏是傅雷的次子,许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译家傅雷和他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对这个家庭的另一个成员傅敏却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难中始终没有泯灭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
纪念傅雷 施蛰存
1966年9月3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二十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现在,我书架上有15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几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1939年,我在昆明。在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