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廷试(7 / 9)
难道会试真的有问题?
若是如此的话,那可不妙。
谭赟时不时地就盯着林重阳看一下,见他一直都一副若有所思却又不肯提笔的模样,拿不准这小子到底在想什么。
这题目有什么难的吗?
他不是跟沈老爷子住过一段时间么,难道老爷子不提点他国策方面的问题?
他和另外几人交换了一个神色,再看看唐煜,有人幸灾乐祸,有人不动声色,现场就有一种微妙的气氛在涌动。
林重阳很快就感觉到了不对劲,他不经意地抬头略活动一下颈椎,悄悄挪挪腿,现在早就不习惯跪坐,很容易会麻掉的。
但是动作幅度不可以过大,否则就是殿前失礼。
他抬眼的时候恰好对上唐煜的视线,不知道为什么,他居然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怨念,给他弄得一愣,忙低头看着卷纸。
唐煜为什么那么一个表情呢?
林重阳暗自吁了口气,开始磨墨,他磨墨也是讲究动作和呼吸配合,在外人看来动作优雅不疾不徐,倒是挺有看头。
磨墨完毕,他的思路也理顺,开始提笔在稿纸上书写。
自从乡试以后,稿纸也不许草书了,所以他规规矩矩地写端正清雅的馆阁体。
“臣对,臣智识愚昧,学术疏浅,不足以奉大问,窃惟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
开头自然要先摆明立场,面对皇权,自己卑微渺小战战兢兢,唯恐不能表达恭敬忠诚于万一。
之后就要开始引经据典,列举历代经验得失。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怕再英明睿智的君主,时至今日也只能在史书中膜拜雪泥鸿爪,但是能留下英明事迹与人说,已经是名垂青史,万世流芳。
而不管秦汉唐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基本国策、重大方针,那些政策有的为朝廷和百姓带来了益处,有的变成了灾难,不管好与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得到了验证。
事实胜于雄辩,现实是检验国策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而非某一家某一人之言。
圣人言:苟日新,日日新。
时代在进步,主君越来越英明,朝廷百官也日益精进,百姓越发富足、明智,盖国策正确而上下齐心之成果。适当拍拍马屁。
自然还是要列举各项国策,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