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2 / 8)
他解开西装扣子,落座沙发。
“可以开始了,我六点有飞机。”
“啊,好。”何旭宇听闻不敢耽误,他赶紧坐下准备问卷,投入工作状态。
“那现在采访开始。”
摄影师做了个OK的手势。
“沈老师,既然您时间有限,我们就快速切入主题。首先我想请问您,办《诗与书》杂志的初衷是什么。”
沈南逸靠着沙发摸出烟盒,他翘了二郎腿姿态随意。“这个采访会播出去么。”
何旭宇赶紧摆手:“不会,只是拍几张照片。留个素材存档。”
沈南逸颔首,顺道就将烟点燃了。他说:“最初办这个杂志,主意是李象旭出的。他算是年轻一代里比较有胆识和眼力的人,与他合作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目前国内纯文学的大型刊物较少,南方可能多一些。我们处于西南地区,没几本可以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书刊。”
何旭宇问:“据说追求文学、艺术这一类的人,多数是理想主义。请问您和李象旭先生、还有整个团队,都多少带着点理想主义是吗。”
沈南逸叼着烟头,白雾将他面容模糊。何旭宇瞧不清他的表情,只听闻其声音。
“最初我问李象旭,这本杂志我们要做到什么程度。他说不必留退路,不用去考虑政策、官场、或市场等因素。我跟他说多少要走擦边球,毕竟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李象旭胆子挺大,但怎么把控还是由我来。大家是带着某种动力去做这件事,所以要说理想还是有的。”
“但主义就谈不上了,中秦集团是‘商人’,我们只谈生意。”
“沈老师的观点挺有趣,学生听了受益匪浅。”何旭宇笑着露出一口白牙,眼睛弯得特好看,“读者也注意到本杂志还有一个‘论战文’分类,第一期是周老师发表了自己对社会某个现象的观点,请问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给社会一个发泄口。周老师年轻时很喜欢写点激进的文章,他希望后来人在保持激昂的情况下,又要有理智。‘论战’是个阵地,供所有人观看和发表文章。我们认为这是现在需要的,否则连一个‘出口’也没有,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何旭宇:“那么对于《诗与书》杂志的评价,部分读者反馈说,是在内容上创新了。另一部分反馈说,是形式上有了突破。对此您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