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3 / 8)
什么见解呢?”
沈南逸倾身,往桌上的烟灰缸里抖了抖烟灰。几根未扎紧的半长发滑下,衬得他相当恣意。
“应该说内容与形式都有改变,这是在当初团队建立时定下的目标。现在文学正遭受商品潮流的冲击,做纯文学的人逐渐少了,但还是有。而且有突破是好的,说明从业相关人员都在探索。一开始写得不尽人意,或做得不尽人意很正常。”
“一件事并非从开始就能做好,后面不断突破、不断进步就行。可怕在于模板固定了,框架死了,因市场上某样题材最火,所有人都去出产一个模式的作品。”
“那么沈老师,本期杂志有几篇文章存在很大争议,您应该知道。我也拜读过,发现还有不同的观点。”
“写作是一门孤独的差事,每个作者肯定有不同想法、个性。想要全民理解是不可能的,况且他们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那么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不尽相同才有意思。有争论有对峙的立场,说明这篇文章才具有其复杂性。否则所有人观点统一,那就不叫文学作品,应该是大宪章。”
何旭宇差点被沈南逸逗笑,他咬了下嘴唇眨眨眼,拼命忍着要严肃。
“沈老师,感觉如今和您当年二三十岁的采访相比,性格收敛了很多。话语、用词也有挺大变化。没了二十几岁那种强烈的表达欲,好多读者认为跟你这些年的经历有关。”
沈南逸戳灭烟蒂,偏头瞧着这小孩。何旭宇的采访总爱“夹带私货”,但又不是什么惹人生厌的问题,踩线踩得相当精准。
看着眼前年轻人狡黠又自信的样子,沈南逸似想起了谁。他提了下嘴角,淡淡道:“这个肯定会有改变,别说四十岁与二十岁作比较,哪怕是和三十八九岁作对比,也有改变。”
沈南逸说:“毕竟二十几岁的人假使拥有足够天分和阅历,或许能用三四十岁才有的视角去思考。但如果要四十几的人再做出二十岁的冲动和轰烈,这几乎不可能。考虑的不一样,视角更多,立场更明确。”
“那您的意思是,如今更寻求‘稳’,而非‘激进’对吗。”
“是这个意思,熟练掌握规则,才可能有机会改变规则。”
“看来沈老师很有信心。”
“不一定,我与所有普通人一样,没有只手遮天的本事。只说顺着选择走下去,至于能走到哪,不好定论。”
沈南逸语毕,内心忽地生出一份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