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2 / 4)
史判官傻眼了,越想这个问题越觉得如此,更加纳闷自己这四年来,怎么会连这点简单的道理都没想到?非死认定包大人是坏人?
史判官不可置信地摇头,无法接受自己这些年秉承的信念竟然是错的。
“虽没看清脸,但也不一定就不是,谁知会不会是当时情形急,二人不得已为之。开封府历年来审理的诸多命案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一时激动杀人,也不乏有凶手平常被邻里认为老实憨厚。你怎知他们不是这种人?”史判官脑袋里忽然回荡起某个人说过的话,急忙拿出一部分说出来,凭此做理由反驳赵寒烟。
赵寒烟问史判官,“当时事发突然,你相信自己以为的眼前所见,在情理之中。但事后,你冷静下来,该是会有一些怀疑才对。你没这个过程么,可是有人说了什么话,让你完全认定包大人是凶手?”
赵寒烟看到史判官不敢直视自己的眼睛,他在躲避,也在思考。这说明确实有人在事后刚刚好的游说过他,加强了他对包拯怀疑。如果史判官很敬重这个人,就会很愿意听取这个人的意见,这种人对他的暗示次数多一些,会让‘怀疑’走向‘肯定’,最后变成偏执的‘认定’。
人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很容易被身边人的意见所左右。当不断有人强化告知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时候,就很容易会觉得自己的这个选择就是对的。因为这是他自己做的选择,人很容易去否定别人,但却很难否定自己。
宋庭空该就是利用了人这个小小的心理弱点,直接左右了史判官四年的‘偏执’。
当史判官意识到自己坚持的信念崩塌后,情绪也崩溃了,但这之后,就开始慢慢冷静下来,重新接受了包拯等人的审问。
“我出身贫寒,见多了欺凌弱小之事,自小就爱听那些除暴安良的侠义之事,也确实心怀着一颗侠义之心。能在开封府跟着包大人做事,我一直觉得很荣幸,直到有一天,我去茶馆喝茶,听人说包大人也并非大家所想那般,细问那人却不说了,看到开封府的衙差就急匆匆逃走。我琢磨着这其中是不是有隐情,总归被勾起了好奇心。
后来这事儿没几天,我就在后门目击了杀人那事儿。再后来我巧遇宋大人,见宋大人言谈随和,没轻起我这么小官,我就把我的苦恼说给他听了。宋大人说,人有时被人拿了把柄,为了掩盖过错,一时失手杀人,并不奇怪,他还很同情我背负这样大的秘密。他帮我分析整件事的经过,告诉我缺少证据,让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