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三国(四十八)(3 / 13)
素,就是我国的耕地种类较多,其中不乏无法用大型机械来解决问题的,山地丘陵地带,但是在现代,中小型机械已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当你拥有了一片靠人力无法去耕种的田地的时候,你才会想要去制造机械来替你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历朝历代农具的改革源头都是在朝代更迭的初期,那个时候经过前一个朝代的战乱,当地的人口必定有所减员,再加上新朝代对于农业的扶持态度、以及人均可耕面积的富裕,工具的改进以及利用才会出现需求。
而当后期,因为王朝中期的休养生息,导致一块土地所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王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增加,在可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资源开始有所不足。
即便没有外来的压力也必定会发生土地兼并的情况,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活不下去的农民阶层起义反抗,战争,人口减员,新的朝代建立,如此周而复始。
所以如今夏安然很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治下的农民是否会觉得浇水这件事情由自己就可以做好,并不需要去搭建这样子的灌溉网络呢?
但事实上夏安然所着眼的并不是现在,甚至并不是这两年。
接下来的几年,随着曹操势力的逐渐扩大,势必要和周边的邻居们发生摩擦,战争无法避免,
而战争则必然会导致人口的减员,要是想要避免因为现有土地,以及粮食产出无法承载人口而引发的屠城事件,如何使用更少的人力养活更多的土地就是一个必须要被解决的问题。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动用到改良农具的力量。
如今,夏安然已经改良了肥料、耕种模式、农具,灌溉设施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样的任务绝对不可能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如果想要在很短时间搭建起这样子的灌溉网络恐怕他们要伐空不止一座竹林,而且夏安然很难用更简单的方式来向民众解释滴灌浇水的优越性。
受制于这个时代信息流通的不畅,即便他用做实验的方式来向民众说明,但等这个实验结束,可能也要一年到两年以后了。
灌溉设施也不像之前的种子消毒那样,可以强制性的实施。
在这个时代,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是最弱的,这也导致若非必要,农人都不愿意多花钱。夏安然暗暗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欲速则不达。如果这样子的灌溉模式可行的话先将其推广到军屯的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