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应龙喷气式战斗机及双引工程(4 / 8)
技术项目。乌克兰是【双引工程】的重点地区,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华讲学或从事科研。中国驻乌克兰使馆一秘李谦如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说: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对于中国进行的【双引工程】另一边的魏玛共和国,其实也是支持这么做的。
毕竟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就算将这些人才留在国内也根本无法提供养活他们的工作,别提资助他们进行先进科技的研究了。
反之,如果将他们送到中国去的话,不但能够得到理想的研究环境,而且将来等到德国的情况恢复了,还能将他们重新邀回国内。
到时候,他们在中国所获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是德国的了。
对德国人的想法,严光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在将这些在德国混不下去的人才揽到中国后,严光不但替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们进行收买工作。
工作的成效还是很好的,等到纳粹掌权,希特勒上台并且开始恢复德国经济的时候,虽然在德国政府的召唤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德国人员返回了自己的祖国,但依然有至少一半的德国人留在了中国,这个他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的国家——小道消息,据说希特勒为此还发过脾气,大骂他们不配为日耳曼人…
由于当时中德关系还算不错,德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再加上当时的魏玛政府也在推动这项项目,所以当时到中国工作的各类人才差不多有三四万人的样子,最后虽然只有一半的人留下,但也有近两万人…
而这两万人,也对中国全面追赶欧美国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至于另一个高峰,则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几乎波及了整个世界,尤其是美国本身和日本、欧洲是受创甚深,在这个时候唯一情况能够好一些的,也只有经济和这些国家截然不同的中国——当然苏联是一个另类,由于苏联的经济体系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所以当时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反而对俄国没什么影响。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的俄国反而成为了世界上一颗闪耀着的明珠。
另一方面的中国,由于在经济大萧条中受创并不是很深,再加上当时还有油田的收入助阵。基本上只要这个世界上的汽车、船只和飞机还在用石油做燃料,就不需要担心政府没钱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